|
||||||||||||||||||||||||||
良知學自陽明處脫胎後,逐漸發展變化,在後學處發酵出各具特色的理論,也掀起多次王門內部辯議。對此現象,迄今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當中江右學者王塘南卻較少為人注意,並且往往受到質疑。
陳儀 (CHEN, YI)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研究專長:先秦儒學、宋明理學、王陽明哲學
序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緣起 第二節 現有研究成果展示與分析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的 第二章 塘南的本體論思想 第一節 性為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根據 第二節 性為生生之氣的本體 第三節 性為人所稟賦的至善之性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工夫論的實踐根據 第一節 心性情關係 第二節 心的涵義 第三節 知的涵義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工夫論的實踐架構 第一節 基本關懷 第二節 初始的為學方法 第三節 工夫理論的內涵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從當代詮釋理論探討塘南思想的特徵與意義 第一節 牟宗三宋明理學詮釋的內涵 第二節 檢討牟宗三對於塘南思想的理解 第三節 塘南思想所展現之良知學發展路向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陳述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展望:一種詮釋學理論的思考向度 後記 參考文獻 |
最新消息
|
|||||||||||||||||||||||||
地址:11605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自強十舍B01) 電話:02-82375669、02-82375671 傳真:02-82375663 政大出版社書法題字:唐翼明 教授 © 2008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
Site by On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