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認識,總是一種重新認識;同時也唯有重新認識,才能保持活力。這不僅適用在藝術上,對人類認知模式亦然。這就是古德曼對美學所下的一道新命題,此命題同時帶有本體論、形上學與認識論的多重面向,如此一來藝術將具有新的身分,遂得以改變當代藝術哲學的面貌。這便是古德曼透過其新命題所勾勒出來的「藝術製造」(Artmaking),他在當代美學上的重要性因而不言而喻。
鄭勝華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藝術理論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藝術評論)博士。現為高師大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獲黃君璧水墨獎學金、「新莊美展」、「世安美學論文獎」首獎、臺師大「朱德群八十八回顧展藝術評論獎」研究生組第一名、入選「數位藝術評論獎」(2005, 2007)。 研究領域為當代藝術理論、數位藝術、藝術評論、批判理論、分析美學。
序
導論 一、藝術的重新製造 二、客體優先的方法論 三、古德曼與藝術哲學 四、古德曼研究現況 五、藝術語言的主要議題 六、說明 七、「藝術-語言」的問題性:古德曼之後的藝術哲學 第一章 象徵語言的方法論 一、前言 二、象徵語言的分析 三、謂語般的藝術作品 四、簡潔化文體 五、時代命題的位置 六、小結:方法論如同思想訴求 第二章 藝術的徵候理論 一、前言 二、美學的監禁與解放 三、為什麼是藝術的徵候? 四、藝術的徵候 五、徵候的診斷 六、徵候的功能 七、藝術徵候理論的問題與思考 八、小結 第三章 再現與範例 一、前言 二、再現與相似性 三、表現(範例)與情感 四、再現與範例的認識作用 五、米歇爾對古德曼再現理論的質疑 六、小結 第四章 藝術理論的轉向 一、前言 二、藝術、知識與認識論的連結 三、藝術理論的三重方向 四、小結:當代藝術的認識論轉向 第五章 製造世界與認識藝術 一、前言 二、關於世界的奧祕 三、思考世界 四、製造世界 五、藝術:製造世界的途徑 六、「世界」的理論位置 七、世界-版本的討論 八、小結 第六章 藝術的認識論 一、前言 二、藝術-思想 三、藝術的認識論作用 四、小結 第七章 結論 一、當代藝術的認識模態 二、古德曼的挑戰 三、製造為藝術哲學的最終指向 四、製造古德曼 略語 參考文獻 附錄 |
最新消息
|
|||||||||||||||||||||||||
地址:11605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自強十舍B01) 電話:02-82375669、02-82375671 傳真:02-82375663 政大出版社書法題字:唐翼明 教授 © 2008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
Site by On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