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台灣政治學刊

《台灣政治學刊》的創刊與成長,與台灣政治學界發展的許多指標性事件,有著密切關係。威權政治的解體為台灣政治學實證研究釋放出寬闊的學術活動空間,同時提供豐富的本土素材,因此也出現許多重要研究成果。由於當時台灣的政治學界亟需凝聚成密切互動的學術社群,而此間研究活力日益旺盛的年輕學者也需要更多、更具專業權威的發表園地。緣此,台灣政治學會於民國八十三年底成立,經過一年半的醞釀,《台灣政治學刊》在第一任會長吳乃德教授的推動下誕生。創刊以來,本刊一直維繫著非常崇高的學術聲譽。根據中研院政治所吳玉山教授等人於2003年接受國科會委託的調查顯示,《台灣政治學刊》是國內政治學專業期刊中,影響指數最高的刊物,也是政治學門單一主題(不含綜合類)期刊整體排名第一的刊物,顯示專業社群對本刊抱持高度肯定。 更大的影響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所有學界同仁的支持與鼓勵。茲邀請所有認為自己有能力挑戰嚴格學術審查品質、高退稿率的學界同仁,不吝賜稿。

卷期

《台灣政治學刊》與政大出版社合作出版已於2012年3月到期。
 欲購買16卷1期起後之讀者請與五南出版社聯絡,聯絡方式: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法政編輯室
 副總編輯 劉靜芬 分機811
 Tel (02)2705-5066 Fax (02)2709-4875
 10670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339號4樓

台灣政治學刊簡介

《台灣政治學刊》的創刊與成長,與台灣的政治學界發展的許多指標性事件,有著密切的關係。威權政治的解體為台灣政治學的實證研究釋放出寬闊的學術活動空間,同時提供了豐富的本土素材,因此也出現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當時許多政治學界甚具影響力的論文,不少出版在其他學門的期刊,顯示台灣的政治學界亟需凝聚成密切互動的學術社群,而此間研究活力日益旺盛的年輕學者也需要更多更具專業權威的發表園地。緣此,台灣政治學會於民國八十三年底成立,經過一年半的醞釀,《台灣政治學刊》也在第一任會長吳乃德教授的推動下誕生。創刊以來,由於學界前輩與同仁的努力,本刊出版了相當多膾炙人口的論文,多年來一直維繫著非常崇高的學術聲譽。根據中研院政治所吳玉山教授等人於2003年接受國科會委託的調查顯示,《台灣政治學刊》是國內政治學專業期刊中,影響指數最高的刊物,也是政治學門單一主題(不含綜合類)期刊整體排名第一的刊物,顯示專業社群對本刊抱持高度的肯定。

編輯理念

影響學術期刊品質的最根源因素是來稿的品質,而影響來稿品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則是審查意見的品質。而審查人由編輯委員推薦,且作者與審查人的意見衝突也將由編輯委員來仲裁,因此本刊非常重視編輯委員的實質功能。雖然許多理想人選因為個人因素而婉拒,本刊成功地網羅各次領域中表現非常傑出的學者擔任編輯委員,其中包括許多旅居國外的國際知名學者。除了學術成就與活躍程度等考量,本刊也希望讓比較年輕但十分有潛力的學者,有參與這類學術義務服務的機會。

本刊編輯委員第一項重要任務即在文稿收件後,根據文稿的摘要以傳真方式提供適當的審查人名單,然後由總編輯或執行編輯依據迴避原則排除原則勾選並排列合格的審查人,依序聯絡。由於學界同仁願不願意將文稿投到特定期刊出版,最基本的考量即是其文稿會不會受到足夠的尊重,因此本刊不惜成本地要對所有投稿人保證這樣合理的待遇。除了慎選審稿人,本刊在收到審稿人回覆,將審查意見寄給投稿人之前,會先初步確定審查意見的品質——包括是否翔實具體、是否從架構著眼而非技術細節,是否能避免激烈、刺激性的措辭等——否則將依照順位再邀請新的審查人協助。事實上,也許審查人在心態上回應對於本刊的期許,絕大部分的審查意見都有甚高的品質。本刊編輯對於許多執著於學術投入的審查人,提供動輒四五頁的詳細審查報告,一直感到無限的敬意與謝意。 即便如此,有時仍會發生投稿人對於審查意見的品質有所質疑的情形。此時,編輯委員另一項非常重要的功能,便在於以專業的身份仲裁審查人與作者間這類的意見衝突。當編輯處能夠確定審稿的品質有相當的水準,能夠投稿人認為有冤屈時扮演公平的裁判的角色,就能給予投稿人充分信賴,讓投稿人即使最後遭到退稿,也不致心存怨懟,也才能達成學術期刊促進學術交流的核心宗旨。

未來發展

《台灣政治學刊》近年發展的目標則在於發揮本刊的國際影響力。台灣的民主化在國際華人社會中無疑是發展最成功的。而要瞭解台灣政治發展則需要參考最權威的在地期刊。雖然國際間有許多以英文發表的期刊也會有論文介紹台灣的政治現象,但由於在地語言(中文)能夠「攜帶」龐大的歷史、文化(民俗)、與社會的意涵,能夠以更精鍊的方式表達更深邃、複雜的內容,與擁有「共同在地知識」(common local knowledge)的讀者進行更細緻的交流,因此絕對有其獨特的學術價值。《台灣政治學刊》既然長期以來在台灣政治學界執本土期刊之牛耳,理應發揮其應有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本刊近年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便是推動國際行銷。歐美等地有許多精通中文的學者,希望能直接閱讀關於台灣政治現況與發展的文獻;大陸也有許多關心台灣現況、從事相關研究的機構與學者,願意獲得一手資料;而香港、新加坡等地也都有許多政治發展的經驗可以與台灣學者交流。因此本刊除了全文上網,更積極地與國外圖書館接洽,說服其長期訂購《台灣政治學刊》,希望能夠擴展本刊的國際影響力。事實上,以google等網頁引擎搜索,可以發現已有不少大陸學者開始引用本刊的論文,顯示本刊的國際影響力也在擴大之中。

本刊的另一個工作重點則是專刊的規劃。當學術社群擴大到相當的規模後,便能期待其成員集中心力針對部分重要或較新穎的議題,進行更深邃的探討,開啟學界的新視野。緣此,本刊配合台灣政治學會研究學群的推動,規劃專刊的發行。目前除了「分立政府」、「轉型正義」、「司法政治」等專題研究已順利出版,規劃中的主題,則包括「認同政治」、「中國政治研究方法」、「制度變革與政治行為」等,希望透過學群與專刊的推動,強化國內專業社群的常態互動機制。

結語

《台灣政治學刊》一直有非常良好的體質,在學界前輩篳路藍縷的經營下,其優異的表現也已備受學界肯定。現任編輯委員們秉持一貫兢兢業業的努力,讓本刊能配合著台灣政治學界的蛻變,以創新的作法突破發展的瓶頸,期待這份台灣政治學界最具能代表性的刊物,能名符其實地成為其他學術刊物的標竿,並在國內外學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所有學界同仁的支持與鼓勵。茲邀請所有認為自己有能力挑戰嚴格學術審查品質、高退稿率的學界同仁,不吝賜稿。

 

1. 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卷一期有許多政治學界經常被引用的文獻。

2. 迴避原則完全依照國科會審查之迴避原則進行。

3. 排除原則乃依據過去審查經驗,排除那些有無法依照約定時間送回審查意見以及審查品質不良之審查人。

編輯單位簡介
台灣政治學會

台灣政治學會的過去、現在、未來

黃紀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任台灣政治學會會長)
吳重禮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任台灣政治學會秘書長)

1994年12月17日台灣政治學會正式成立,迄今僅約莫十年光景。就一個專業的學術學會而言,台灣政治學會的成立並沒有悠久的歷史。就一個成熟的知識社群來說,台灣政治學會有待努力之處仍有很多。儘管如此,在這短暫的十年內,台灣政治學會已經從過去的草創階段,經歷發展時期,逐漸繁榮茁壯,巍然成為台灣政治學界的重要學術領導社群。豐碩的果實固然值得喜悅,但這是過去努力的共同累積;台灣政治學會歷經諸多學者、學子的培養與灌溉,才能有今日的光采。故在此摘述台灣政治學會的過去、現況與未來展望,以感謝所有曾經付出奉獻的專家學者。當然,本文疏漏之處必多,未被提及的學者可能不少,敬請不吝指正。

一、草創階段與初期發展時期

在1993年秋天,鑑於對台灣政治學界的期許與展望,吳乃德、游盈隆、徐火炎、陳明通等四位學者,於中央研究院開始規劃成立台灣政治學會。經過將近一年的討論、策劃與推動,台灣政治學會在1994年底成立。其設立宗旨主要有感於:在此之前,國內許多大學設有政治學相關系所已逾40餘年,而且不少人士在大學以講授政治學為專業,可是政治學研究的知識社群似乎未能在台灣具體成形。台灣政治學會的成立並出版《台灣政治學刊》,其目的即是希望發揮帶領的作用,有助於這個知識社群的出現。當然,一個成熟的知識社群的出現,或許必須歷經數個世代,台灣政治學會的成立,只是一個起步而已。

台灣政治學會的首任期間為1994年至1996年,第一任會長為吳乃德,秘書長為陳明通,財務長為徐火炎,學刊總編輯為游盈隆,執行委員包括胡佛、莊錦農、徐火炎、陳少廷、陳儀深、陳明通、游盈隆、黃默。在此草創初期,儘管學會組織運作尚未完全步上軌道,但這些人士的集思廣益、積極貢獻,確實為台灣政治學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台灣政治學會的第二任期間為1996年至1998年,會長為游盈隆,秘書長為羅致政,財務長為陳明通,學刊總編輯為吳乃德,執行委員包括陳明通、黃默、黃秀端、張茂桂、吳乃德、徐火炎、蕭高彥、林繼文。在此期間,台灣政治學會企圖加強學術研究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不定期舉辦系列論壇,針對當前社會重要問題,進行學術討論。除此之外,其設定多項工作目標,舉例來說,將《台灣政治學刊》的出版目標設定為半年刊、為促進政治學的教學與研究預期成立各類學術委員會、成立台灣政治學會網站與新聞討論群、為鼓勵青年政治學者的養成舉辦全國政治學博碩士論文獎、發行《台灣政治學會通訊》、舉辦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等。儘管其規劃構想頗具野心,然而或許囿於實際執行人力與經費限制,故多數未能具體落實,或者僅實施短暫即告終止。之後,在1997年6月,游盈隆在擔任會長期間,接受民進黨徵召出任花蓮縣長候選人,為避免影響會務推動而向執行委員會請辭,由執行委員會決議推舉黃默暫代會長職務,至年底補選會長產生為止。該年12月補選結果揭曉,由陳明通當選會長,原財務長則由朱雲漢接任,其他人事則維持不變。

台灣政治學會的第三任期間為1998年至2000年,會長為黃秀端,秘書長為林繼文,財務長為朱雲漢,學刊總編輯為鄭曉時,執行委員包括胡佛、黃默、廖達琪、劉義周、吳乃德、陳明通、羅致政、林繼文。在此期間,台灣政治學會積極推動諸多會務,包括網站更新、提供就業訊息、相關系所網址、政治學網路資源等項目。另外,為加強對於研究生之學術訓練,故在1999年5月舉辦第一屆全國政治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提供政治學研究生發表論文之論壇,並透過相互觀摩來增進論文寫作技巧。值得一提的是,林繼文時任秘書長,為促使台灣政治學界更加蓬勃發展,奔走勸說各界學者專家加入會員,以爭取向內政部登記成為正式單位,貢獻匪淺。

二、蓬勃發展時期

台灣政治學會的第四任期間原為2000年至2002年,但在2000年9月,台灣政治學會依法組織,正式登記成為內政部所認定之「全國性及區級人民團體」,也開啟了台灣政治學會的新頁。組織性質改變之後,台灣政治學會的首屆會長為劉義周,秘書長為黃偉峰,財務長為陳立剛,學刊總編輯為洪永泰,理事包括吳乃德、吳志中、吳重禮、林繼文、徐永明、陳義彥、黃秀端、黃長玲、廖達琪,監事包括吳釗燮、胡佛、徐火炎。

在此期間,台灣政治學會規模迅速成長,會員人數增加,且年會活動益趨多樣性與活潑化,使得台灣政治學會的聲譽驟升。舉例來說,2001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政黨輪替後之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達32篇,會中並邀請Stefano Bartolini教授發表專題演說,題目為“The Macro-constellation of Political Party Rise, Consolidation and Decline in the European Experience”,獲得相當的迴響與肯定。在2002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全球化與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其規模更為是空前,發表之論文激增至79篇,成長率高達一倍有餘。會中,並邀請吳玉山教授發表專題演說,題目為「學術表現與學術評量」;另外,亦邀請Jan-Erik Lane教授進行「全球化與全球治理」圓桌論壇,題目為“Globalis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ficit”。無疑地,劉義周會長的各項作為,為台灣政治學會開啟璀璨的一頁。

台灣政治學會的第二屆期間為2002年至2004年,會長為黃紀,秘書長為吳重禮,財務長為王業立,學刊執行編輯為湯京平,理事包括吳志中、紀俊臣、陳文俊、陳立剛、陳義彥、黃秀端、黃偉峰、廖達琪、劉義周,監事包括吳乃德、林繼文、羅致政。在此期間,推動多項會務改革,讓學會功能更加健全,頗受學界同仁的讚譽。舉例來說,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的舉行和《台灣政治學刊》編輯係透過公開申請的過程,徵詢學術各單位的承辦意願,以「公正、公平、公開」的方式決定申辦單位。其次,《台灣政治學刊》出版的制度化,真正具體落實成為半年刊。再者,重新建立台灣政治學會網頁,督促運作順利以成為政治學界交流、互動的平台。另外,台灣政治學會與中國政治學會為俾便政治學界同仁出版學術專著,茲委託組成「政治學專書出版聯合審查委員會」,提供有公信力之專業學術審查,以符合國家科學會與教育部之研究計畫補助、給獎與評鑑標準。

在年會活動方面,2003年「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盛況空前,發表之論文高達125篇,會中邀請林澤民教授發表專題演說,題目為“‘Neighborhoo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2004年「關鍵年代與多元政治」學術研討會,將有約150篇論文發表,總共近50個場次,會中特邀請黃紀教授發表專題演說,題目為「關鍵報告:論『常與變』的多元分析」,預計有600位國內外各個領域專家學者出席,學界參與程度將盛況空前。

三、台灣政治學會的未來

過去十年間,台灣政治學會的發展經歷承先啟後的各個階段。展望未來,相信應會有更多傑出學者將帶領台灣政治學會持續邁進。在此,我們謹提出幾項建議,作為未來努力的目標。

(一)學會組織細緻化:為使台灣政治學會在學術方面能更為專業,將增設「分科學群」(section),提供會員作為教學、研究、與資訊交換的平台,以期達到專業分科、多元研究的目標。

(二)推動《台灣政治學刊》成為TSSCI正式名單:《台灣政治學刊》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列名TSSCI的觀察名單。在可見的未來,為促使政治學界能更重視期刊的研究成果,並且帶動政治社群的研究動機,《台灣政治學刊》應以成為TSSCI正式名單為重要目標。

(三)加強與中國政治學會的交流:中國政治學會是台灣政治學界初期最重要的學術思想滙流處,其所保存之資源與造育之人才,皆是政治學界的知識寶藏。未來,台灣政治學會將加強與此學會交流與互動,希望藉由雙方的思想激盪,創造出更為寬廣的學術殿堂,也為台灣政治社群開創嶄新的指引。

(四)走向國際並與他國政治社群進行互動:全球化與國際化的走向係現今世界的主流,為避免以管窺天、閉門造車的思想,與世界各國政治社群相互交流、各取精闢是必要的。希望能以國外的政治理論來開通台灣的政治思考;亦能提供台灣的研究成果,以供各國檢視。藉由與國際學術社群的互動,共同創造政治學的對話空間。

站內搜尋

訂閱新訊
最新消息
地址:11605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自強十舍B01)  電話:02-82375669、02-82375671  傳真:02-82375663
政大出版社書法題字:唐翼明 教授 © 2008 Chengchi Universit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by Onion.